8月23日出版的《大众日报》,推介了德州市临邑县、菏泽市郓城县出实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典型经验做法。详情如下。
(资料图)
临邑:接地气有人气,怎么把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热闹劲儿?这个办法给力
《大众日报》3版刊发题为《非遗一勾勾 焕发新活力》的典型案例,聚焦德州市临邑县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勾勾”这门古老的民间戏曲艺术,在新时代如何火起来、活起来的具体做法。
8月17日晚,伴随着一阵阵抑扬顿挫、活泼欢快的戏曲声,临邑县兴隆镇王花村的戏曲大舞台逐渐热闹起来。舞台中央,演员们身着传统戏服,投入地演唱着一勾勾新编曲目《祖国前景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围坐过来,手里摇着扇子津津有味地听着戏,欢笑声、喝彩声、掌声不时响起。
“一勾勾”是临邑县特有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剧种长期流行于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近年来,临邑县依托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正创新,扎实做好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在推动传统剧目赓续传承、发掘整理的同时,积极做好“非遗+”“小戏+”文章,赋予其时代内涵,将红色文化、家风家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有机融入小戏小剧创作中,让传统剧目“老树”愈苍劲、创新剧目“新枝”更葱郁,小戏小剧创演氛围空前浓厚。
“咱爹他当村干部、模范党员,从未花集体的一分钱,红色的家风薪火相传……”前不久,在临邑县委党史研究中心支持下,一勾勾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祁新军带领临邑县一勾勾戏曲传承所的传承人们,创作演绎了一勾勾现代剧《为民》,感人至深的剧情,张力十足的表演,引起了观众热烈反响。
“我知道这段故事,主角是‘铁人式’的石油工人,一生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用一勾勾演我们熟悉的故事,听得懂,也喜欢看。”看完演出,临邑县临盘街道小刘家村村民刘新新感慨道。
一勾勾这种传统质朴的民间戏曲艺术,生长扎根在民间,被赋予更多时代内涵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小戏小剧创作过程中,临邑县鼓励“群众来看,群众来演”,充分调动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群众爱好者的积极性,当地人用当地话演当地事,既接地气又受欢迎。一勾勾新创现代剧《庆丰收》,聚焦乡村振兴主题,表达对收获的喜悦、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荣获德州市庄户剧团展演一等奖,并登上了央视频“村晚”直播间,向全国观众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郓城:“村晚”现场人声鼎沸,让群众文化生活热闹起来,这招效果明显
《大众日报》12版刊发题为《农民登台秀才艺乡村联欢话振兴》的典型案例,关注菏泽市郓城县为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出实招举办各种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让村民紧抓本土文化,真正享受文化的探索实践。
没有专业的舞台,没有专业的主持。8月17日晚,一场由郓城县程屯镇厂洼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自导自演的“村晚”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拉开帷幕。
“今天下午5点就吃完晚饭了,不光我们村来看,我们每家还把十里八村的亲戚喊来了,就跟过年、庙会一样,邀请过来一块热闹热闹,光马扎我就搬来4个……”厂洼村的村民李永振激动地说。
随着夜幕降临,广场上的灯光亮起。舞狮、唢呐、武术、秧歌、广场舞等节目轮番上演,其间还有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歌手贾崇珍真情献唱,一首《爹和娘》将“村晚”的氛围直接拉满。现场激情满怀的“民星”演职人员更是开启了一个又一个“个人秀”,原计划2个小时的“村晚”延长至3个小时。
武术演员沈海滨说:“能为俺程屯镇的百姓演节目感觉很开心,以后希望这样的节目多办、常办。”“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歌唱演员,今天来老家唱歌非常高兴,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创作出更多乡亲们喜闻乐见的作品,为乡村振兴助力。”农民歌手贾崇珍说。
在广场的四周,“创建美丽庭院争创和美家风”“全民共创食品安全城市”“守住钱袋子”等宣传标语很是醒目,“叔叔婶子大娘,可记住不随意点击链接,不接陌生人电话……”现场的“红马甲”志愿者们也借着“村晚”开启了与群众面对面的“知识灌输”模式。
“这个村是典型的畜牧养殖专业村,村民们靠着产业鼓了腰包,这次通过开展乡村‘村晚’,目的是让村民紧抓本土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让群众文化生活真正融入乡韵、乡愁,争取让群众文化生活活起来,让百姓嗨起来。”程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遵仓说。
据了解,近年来,郓城县为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通过广泛开展“村晚”“村BA”、广场舞比赛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文旅融合,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让群众登台当“主角”,推动乡村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
记者:魏然 蒋鑫
通讯员:栾雪 高合善 苏亚
内容转化:吴永功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
标签: